~國學常識~ |
道教的起源 |
道教是中國的原生宗教,一般人所言的「世界三大宗教」中,並不包括道教,原因無它,因為道教並不是一個國際性的宗教。就實際面來看,道教可說是個全然「中國」也是個全然「漢族」的宗教。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不管道教如何地變形,除卻少數幾個教派曾有過大肆傳教的行為外(例如南宋、元朝時的道教全真派),道教只是靜靜地流傳在中國的各個角落,因地制宜、隨俗而變,成為絕大多數中國人所信仰的一種宗教。 在道教自身的說法裡,道教開創於先秦時代道家的啟迪者—老子—也就是信眾口中的「太上老君」。不過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道家始於先秦並沒有錯,但道教組織的開始,最早也只能算到東漢末年北方的「太平道」與西南地區的「天師道」。道家與道教實不可混為一談。 「太平道」的首領張角,即是後來東漢靈帝時黃巾之亂的發動者。其教義來源,相傳為東漢順帝時(西元二世紀初)出現的《太平青領書》,也就是後來通稱的《太平經》。其內容龐雜,有屬政治理想的平治理論,也有屬個人養生治病之方術,並不能單純地視之為宗教經典。剛開始時,此書影響力不大,順、桓二朝並不相信此一書籍有何神奇之處。直至靈帝時,《太平經》才開始大規模地流傳於知識份子與民間,張角便是此時竄起的「教主」,門下徒眾數十萬,連各地及中央官員都有信徒存在。後來當黃巾之亂發生後,著實讓東漢帝國發生不小的震撼,雖然並未造成帝國的滅亡,卻也成為日後軍閥割據、三國鼎立的遠因。黃巾之亂平定後,「太平道」形同消失,但《太平經》作為道教經典的地位,卻就此確立。 「天師道」又稱「五斗米道」,同樣也是順帝時出現於現今四川一帶,為張陵所創立。「五斗米道」最早藉由治病驅邪立下基礎,因入教者需繳五斗米,故後世稱為「五斗米教」。其次,因張陵自號「天師」,其子張衡自號「嗣天師」,其孫張魯自號「系天師」,故其宗教組織又稱「天師道」。不過近代有部份學者指出,「五斗米道」與「天師道」可能非源出於一系。西南地區(現今四川、陝西一帶)的道教組織原有二大體系,一為張陵以降的「天師道」系統,一是以張修(其年輩約在張衡、張魯之間)為首的「五斗米道」。二組織原本都來自於相同的南方巫覡傳統,以符水咒禁為主體,其組織的形成,則是因為漢族與西南少數民族之間時有衝突發生,漢人為求自保,所結合成的一個以宗教為核心的民防組織。後來東漢帝國董卓之亂後,由於北方陷入戰亂,於是西南地區便為此二組織所把持,而後張魯又以武力併吞了張修的勢力,於是「天師道」與「五斗米道」便合而為一,成為川陝一帶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 不管是「太平道」還是「天師道」、「五斗米道」,此時道教組織其實並不能算是宗教組織,而是以宗教為幌子的軍事、民防組織。「太平道」雖說歷時不久,但由現存《太平經》來看,具有一定程度的哲理性,可視為哲學與先秦以降方士傳統的結合。至於「五斗米道」與「天師道」,則根本只是南方巫術信仰的組織化,張修世稱「米巫」,張衡之妻、張魯之母據說則是極受少數民族崇拜的巫女,二個組織都離後世所稱之「道教」還有很大的差距。然而,道教與道家的結合,卻也是從「五斗米道」開始的。 在張修傳揚「五斗米道」時,除了建立「祭酒」一職作為組織幹部外,更命諸「祭酒」以《老子》五千文作為教化信眾的教科書。而在張魯這邊,除了接續張修以《老子》為教本的方針,更寫下《老子想爾注》一書(部份學者認為是張陵或張衡所著),將老子道家哲學予以宗教化、神仙化,使得道家思想一轉成為道教思想的張本,老子至此也就成為道教的開山祖師,號為「太上老君」了。 當北方亂局大致底定,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同時,張魯投降曹操陣營後,川陝地區因受劉備軍攻擊,故張魯家族及其部將、信眾多數遷往北方,於是「天師道」信仰得以北傳。這使得「天師道」得以成為後來魏晉時期道教信仰的核心成份,而之後道教的改造與儀典的建立,都在「天師道」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也造就了道教信仰與巫術信仰永遠脫不開關係的命運。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