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學~

法家思想

 

一、前言

在老莊思想為主的道家學說當中,談論形而上的宇宙論問題與消解人文巧偽的政治論問題以及個人精神修養的超越問題一直是道家學說的重心。然而在漢代的時候,《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出現,無疑是在道家宇宙論,政治論之外更將學說帶入到養身的層面。這是道家學說中新的開創。《老子河上公章句》中的思想,大致上是以現實生活中君主的治國之道為主軸,並以治國如同治身的觀念來做開展。故在許多老子原文中的形上的推演,都被解釋成治國與治身的道理。然而,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中,在漢代黃老思想盛行的情況裡,《老子河上公章句》是否如同黃老思想一樣,其中亦帶有些許的法家思想的色彩呢?這是本文所感興趣的地方。欲處理這樣的問題,我們必須先將《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成書年代作一個釐清,在確定知道成書的年代之後,我們便可以依照當時的學術風氣的主流來對《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思想作一個較精準的分析。在來便是自原文中找出屬於法家想的一些線索。這是本文開展的方法。

二、本文

漢代是歷春秋,戰國數百年分裂之後興起的大帝國。在長期的戰亂之後,漢初的思想趨向不外兩個:休養生息和確定大帝國的規模。一方面由於休養生息以回復國力的需要,漢初思想以道家的無為而治的主張作基礎,不擾民以便恢復在長期戰爭中消耗掉的國力,並使人民認同新建立的大帝國。另一方面一個版圖遼闊的大帝國,如何有效掌握跟治理亦是漢初學者所關心的問題。在漢初人民需要修養,而大帝國需要有效治理的兩大重心之下,春秋戰國以來的各種學說都被取長補短的方式融合成了漢初的黃老思想。其基本論調以道家的無為而治和儒家的仁德之治為主,在治國的需求上再融通各家的學說特點。便形成了漢初思想的特色。

(一)漢初的黃老思想

司馬遷在《史記 自序》中敘述他父親司馬談對各家思想的評述,其中明白地介紹了「黃老之學」的特色: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瞻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記 自序》

可見所謂黃老之學,並不是純粹的道家思想,而是以道家思想為基礎,綜合儒、道、名、法、陰陽等各家之長,以應付現實一切變化的學問。道家思想在老子以後,開始有了兩種發展:一是追求主體精神的逍遙自由為目標,重出世而消遙;一是以掌握現實的成敗得失、禍福吉凶的規則為目標,重入世而富批判精神。前一個以莊子為代表,後一個便是以漢初的黃老思想為主。

(二)《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成書年代

關於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成書年代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界廣泛的討論問題,然其中於金老師 春峰所著《漢代思想史》一書裡已有著相當精闢的結論,並對學術界中提出的一些問題有著獨到的意見。其結論為《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成書年代為西漢時期。以下便針對討論此問題的三個方向來探討並引用金老師的意見以做為此問題的結論。

1、《漢書藝文志》並未提到《老子河上公章句》:

有學者提出,若《老子河上公章句》是西漢的作品,那麼為何如此一部作品,在《漢書藝文志》一書中卻未曾提到。然而,以《漢書藝文志》中未提到《老子河上公章句》來當作《老子河上公章句》不可能成於西漢是很妥貼的。因為在已經確定為西漢的作品中,而《漢書藝文志》並未提到的例子也是所在多有。金老師並引王利器先生的話提出例證:「即如《漢書 儒林傳》所言:世傳《百兩篇》者,出東海張霸。王充《論衡》之《感類》《佚文》《正說》三篇具言東海張霸《百兩篇》,《感類》且引“伊尹死,大霧三日”之文,而《藝文志,六藝略》‘尚書家’亦俄空焉,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漢代思想史 金春峰)

2、關於體裁:

又有學者提出,章句之學東漢特盛,所以凡是言‘章句’者,便是出於東漢之後。然而,難道在西漢便沒有‘章句’的體裁嗎?關於此問題,金老師亦提出相當多的例證︰「但西漢以經學興起,章句之學即已大盛,故《漢書藝文志》著錄的章句就很多。如《易》章句有施,孟,梁丘氏各兩篇﹔《尚書》有《歐陽章句》三十一卷,《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篇。《春秋》有《公羊章句》三十八篇﹔《穀梁章句》八十三篇。…….《孟子正義》說︰“趙氏以章句命名,其來尚矣。”是深通體裁歷史的論斷。」(漢代思想史 金春峰)

3、關於思想演變:

有學者認為,兩漢黃老重治國,東漢黃老講長生不死,並演變而為神仙術。而《老子河上公章句》當中亦常常偏重於養身之術,所以《老子河上公章句》應當出現在東漢之後。然而這之中的問題是東漢所講的神仙之術,與《老子河上公章句》中所強調的養身之理,是否一樣﹖對於此問題,金老師亦提出相當有力的見解︰「《河上注》在注“道可道,非常道”時,曾說,經術政教是非常道,而以自然長生之道為常道。……..其實《河上注》反對的經術政教之道,是指儒家的治國方法,因為它和道家提倡的自然無為是相對立的。但《河上注》所說的自然,長生之道,實包括治國與養生兩方面的內容……特別有意思的是,《河上注》以“人君”為宣傳對象,目的並不是要人成仙,而是要君主們善于養生,以便為政。」

因此我們便可以知道,《老子河上公章句》中所謂的養生長生,並不是指長生不死與成仙之道。這跟東漢的神仙之術是不同的,既然不同於東漢的神仙之術,那麼說《老子河上公章句》出於東漢便有所不妥了。由此可知,關於《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成書年代,當於西漢時期應是中肯的結論。

(三)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法家思想

既然知道《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成書年代為西漢時期,那麼在西漢時期盛行的黃老思想是不是也或多或少地影響到《老子河上公章句》的精神。要檢視此一問題,從《老子河上公章句》中是不是具有法家的色彩就可以得知。法家重視人君應當建立威信,並採用適當的刑法和操控臣子的方法以及階層觀念。以下便針對《老子河上公章句》當中有關於上述提及的內容來探討其中的法家思想。

  淳風第十七

「君信不足於下,下則應之以不信,而欺其君也。說太上之君,舉事猶,貴重於言,恐離道失自然也。」

《老子河上公章句》在這裡提到,人君不可沒有威信。而建立威信的方法,便是慎重於言。不言不合道的論調,以身體力行的方式來建立威信,取得臣民的敬重。否則,臣民便會對君主不信服,而產生欺瞞君主的行為。這裡強調的是,人君的威信。這一點跟法家的重“勢”的精神是很類近的。

  知難第七十

「我所言有祖宗根本,事有君臣上下,世人不知者,非我之無德,心與我反也。」

《老子河上公章句》在此提出了層級的觀念。強調了事情事件的層級觀念。它所說的道理,包含了祖宗根本與君臣上下。這樣的層級明顯,與法家的階層觀念亦是相當類近。

  制惑第七十四

「以道教化而民不從,反為奇巧,乃應王法執而殺之,孰敢有犯者?老子疾時王,不以道德化之,而先刑罰也。」

一般人都會認為,老子一向反對人文巧偽的刑名。而《老子河上公章句》承接著老子的思想,主張人君應當以無為之姿,行仁德之治。應廢除刑罰,廣施仁德,以仁德教民,不以刑罰約束人民。然而,在此段文句中我們便可以發現,其實《老子河上公章句》並不是絕對的反對刑法。相反的,他認為刑罰有其存在的必要。當君王以仁德教育人民而人民並不聽從的時候,便不得不以刑法約束之,使之就範。《老子河上公章句》並進一步認為,其實老子並不是反對刑罰。老子真正反對的,是君王不先以仁德教育人民,便一昧地以刑法來宰制人民,如此一來人民不知刑法的意義,只知道逃避刑法,這樣便不能使社會真正安定。有此可知,《老子河上公章句》亦是肯定刑法的重要。如次一來,法家的思想在此便有所端倪。

三、結論

成書於西漢之後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在思想上除了承繼老子的無為而制的精神,並進一步開創出治國如同治身的養生觀念。然而,身處於黃老思想盛行的西漢時代,《老子河上公章句》仍然不能避免地懷帶有些許的法家色彩。雖然,老子一直以來都是反對巧偽妄作的形名,但是到了《老子河上公章句》便開始有了不同的解讀。因為知道《老子河上公章句》成書於西漢之後,便懷疑《老子河上公章句》是否能完全不受當時盛行的黃老思想所影響。於是而有了本文的構想。的確在《老子河上公章句》全書當中,幾乎看不見太多的法家色彩的言論,但是仔細推敲,仍不難發現一些隱藏的端倪。在上述的幾篇章節段落中,法家的思想隱約可見。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