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正史研析 演義評比 三國文學 龍崗閒話 大河對談 草堂語錄 石櫃藏書 千里網騎

《三國的關隘》
/阿啡 ( 選自網友提供之文章002-10-17 01:12:24)

三國的關隘,以陽平關為例:

水經注:

  『沔水逕白馬戌城南,城即陽平關也。又東逕武侯壘南,諸葛武侯所居也。又東逕沔陽故城南,城南對定軍山。…』

  此處的「白馬城」亦稱陽平關矣。資治通鑑亦有此稱。故關隘亦可能為城池,或是緣山建築的關隘,在關隘下也有城池可屯兵以輪調保護關隘,故陽平關或為關隘與城池合為一體的例子。

資治通鑑 漢紀五十九(AD214-AD216) 《孝獻皇帝壬》 二十年

  秋,七月,魏公操至陽平。…庾仲雍謂山為白馬塞,東對白馬城,一名陽平關。…或曰:陽平關,即今興元百牢關是也。杜佑曰:陽平關,在漢中褒城縣西北。〕張魯欲舉漢中降,〔降,戶江翻;下同。〕其弟衛不肯,率眾數萬人拒關堅守,橫山築城十餘里。初,操承涼州從事及武都降人之辭,說「張魯易攻,〔易,以豉翻。〕陽平城下南北山相遠,〔遠,于願翻。〕不可守也」,信以為然。及往臨履,不如所聞,乃歎曰;「他人商度,〔度,徒洛翻。〕少如人意。」〔少,詩沼翻。〕攻陽平山上諸屯,山峻難登,既不時拔,士卒傷夷者多,軍食且盡,操意沮,便欲拔軍截山而還,〔沮,在呂翻。截山者,防其追尾也。還,從宣翻,又如字;下同。〕遣大將軍夏侯惇、將軍許褚呼山上兵還。會前軍夜迷惑,誤入張衛別營,營中大驚退散。侍中毗、主簿劉曄等在兵後,語惇、褚,〔語,牛倨翻。〕言「官兵已據得賊要屯,賊已散走」,猶不信之。惇前自見,乃還白操,進兵攻衛,衛等夜遁。

  這兩段史料可知道,陽平關有數種稱呼版本與建築形式:
一.沔水逕白馬戌城南,城即陽平關也。
二.或曰:陽平關,即今興元百牢關是也。
三.張魯欲舉漢中降,其弟衛不肯,率眾數萬人拒關堅守,橫山築城十餘里。
四.陽平城下南北山相遠,不可守也」,信以為然。

  陽平關為關隘的話,則是「橫山築城十餘里」,在兩山之間築起石材城牆以為防守門戶,至於為何在下說是石材城牆,其因有二:

  一者,木牆易遭火攻,若如臨時行軍下寨用的木製寨門,則難經風雨與箭矢摧殘。

  二者,資治通鑑載:「陽平關,即今興元百牢關是也」自三國至宋朝歷經數朝。 若為木材所建,就算經過多次修補,也難以沿用至宋朝而依然呈現三國舊時景觀。

  故在下推測當時張衛橫山所築之城,當為石材建築,且因地勢險要而成為固若金湯的關隘,否則以曹操這位戰爭奇才,海內幾無敵手的沙場老將,豈會發出:「他人商度,少如人意。」之嘆!而陽平關改為百牢關之名,或為關隘異常險要牢固非常,因以為名之。

  曹操攻打陽平關時,守城的將領乃是與曹操能力相差深遠的張衛,而張衛依山築城,以一關隘困守,仍能檔下曹操的積極進攻,讓曹操「士卒傷夷者多,軍食且盡」,攻伐之意受沮。

  陽平關後來因為魏國大將軍夏侯惇、將軍許褚呼喚山上的兵卒下山還營,但是曹操前面的軍隊卻在夜裡迷路了,誤入張衛的別營,張衛別營中的兵卒大驚而退散,讓夏侯惇、許褚佔據張衛重要屯兵的別部營寨,使張衛別部的軍隊退散,魏國軍隊再進行後續的攻擊行動,才成功的攻下陽平關。

  這次能攻下陽平關,憑的不是百折不撓的毅力與出奇不意的戰術,最大的因素在於「幸運」,難怪在討伐張魯之役成功後,魏名臣奏載楊暨表曰:「武皇帝征張魯,以十萬之眾,身親臨履。張衛之守,蓋不足言。地險守易,雖有精兵虎將,勢不能施。對兵三日,欲抽軍還。天祚大魏,魯守自壞,因以定之。」

  這其中的因由就不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一語所能形容的了。

  雖然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陽平關的南、北山相當險峻,致使曹操的軍隊在仰攻時有著種種的不利情勢,但以一小小的「張衛」,猶能抵擋曹操的十萬大軍於一時之間,若換成守城經驗豐富者如嚴顏,強將似虎者如張飛,空營退敵者如趙雲(對於趙雲空營計,有意見者可再議。)那就算曹操再次兵臨城下,十萬軍隊加上十倍而為百萬雄師,那也很難在鎮守陽平關的將領手下,討得任何好處去!

  而事實證明,陽平關確是漢中險要的關隘,在漢中發生的戰役裡,劉備也曾北渡沔水攻打陽平關不成,遂南渡沔水,命黃忠與法正在沔陽縣漢水南岸的定軍山據守,以誘使夏侯淵出陽平關攻打,因而令黃忠一斬夏侯淵以建其功,後因郭淮遠水為陣之計,致使劉備未曾由定軍山北渡漢水攻打陽平關,一直到曹操親抵漢中,督師對抗劉備為止。

  故在一個重要的門戶上建築關隘,確實有其重要性,所謂:「關在國在,關亡國亡,鄧艾偷渡陰平,殷鑑不遠!」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