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評比

首頁 正史研析 三國文學 龍崗閒話 大河對談 草堂語錄 石櫃藏書 煮酒精華 千里網騎

不朽的歷史寶典三國演義

     編輯  

 張玉珍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紛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并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以上這段《三國演義》的開場白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近年來一股三國熱潮瀰漫市場,各種小說、卡通、電視、電腦軟體無不以三國為題而大發利市。這部章回小說已流傳了數個世紀,不但未被時代淘汰,反而愈來愈受重視,軍事家視它為致勝兵書,企業家從中學習經營管理之道,一般人就算未能一窺全貌,也對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草船借箭」等精彩片段朗朗上口,可說各種階層的人都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和感動,難怪這部鉅作能歷久不衰,愈陳愈香。


草 創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它是以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鬥爭和興衰為主線,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的歷史演變。這是一段紛亂、分裂的歷史,群雄四起、各霸一方的局面,使這段短短九十年的歷史充滿了戲劇張力,相當具有可看性。

  人們著迷於三國的故事,早在隋唐時代,已在民間廣為流傳;元代出沒於酒館、茶樓的說書藝人更是大力宣揚三國事蹟,蘇軾在《東坡志林》有段記載說道:「至說三國故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說曹操敗,即喜唱快。」三國故事也被搬上舞台,「桃園結義 」、「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白帝城托孤」等故事都被改編成戲劇,可見此時重要情節都已具備。

  到了至治年間,三國故事第一次以小說形態出現,建安虞氏的《三國志平話》已大致建構出三國演義的規模,但其中文字粗簡,語意不通,人名、地名常有出入,應是民間藝人用來說書的腳本,尚未經過文人的修飾,因此文學價值不高,但其中擁劉反曹的傾向極為明顯,甚至不顧史實,安排天下又回到劉氏手中,和現今的三國演義不同。


成 形

  這樣一部粗糙的小說,最後由羅貫中加以改編、潤飾,才產生這本雅俗共賞的《三國演義》。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他的生平並沒有太多的記載,只知他是一位不得志的江湖流浪者,元末時本有逐鹿中原的野心,至朱氏定天下後,即將畢生精力轉而投注在小說的創作上,他可說是中國首位專職的小說家,有不少作品傳世,但其中的精華即是《三國演義》。他以《三國志平話》為架構,參考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的注本等正史材料,並融入個人豐富的生活經驗,寫成這部影響深遠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但這仍非現今我們所見的《三國演義》,今日的《三國演義》是清代毛宗岡版本。

  毛宗岡師法金聖嘆,將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加以改編,毛氏加強它的歷史性,並整理回目,將內容分為一百二十回,每回並以兩句對偶為題,如「美髯公千里走單騎;漢壽侯五關斬六將」、「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即出自毛宗岡之手,這才是現今《三國演義》的全貌。所以,《三國演義》可說是一部歷經數百年的集體創作,絕非一人一時之作。


筆 法

  《三國演義》是以「七分實事,三分虛構」的方式寫成,書中的主要人物,如曹操、劉備、張飛、關羽、諸葛亮等人,及官渡之役、赤壁之戰,都真有其事;所勾勒的歷史過程從漢末黃巾作亂、群雄並起,至魏、蜀、吳三國鼎立,經過半個世紀的鬥爭,最後被司馬氏所統一,也都符合歷史事實,但其中有不少情節卻是虛構的,如「王司徒巧使連環計」、「七星壇諸葛祭風」、「關羽酒溫時斬華雄」,雖然讀起來精采動人,極具震撼力,但在史書裡根本找不到一點影子。至於說到呂布的赤兔馬能「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自然也是誇張的寫法,只為增加文章的精彩性。

  三國演義「七分實事,三分虛構」的寫法招致許多文學家的批評,認為它混淆實情,破壞信史,魯迅評其筆下的劉備「長厚而似偽」、張飛「粗魯無比」、關羽「不近情理」,認為《三國演義》「夠不上是小說化的文學,同時又不是大眾化的信史。」這種嚴苛的批評似乎忽略了小說的創造性,適度的想像和虛構才能賦予小說更豐沛的生命力;羅貫中處理材料的手法是「文學的」,而不是「歷史的」,我們讀《三國演義》時不能盡信它的描敘,應該把它當成一本小說,而非史書,這是讀者必須明辨的。


立 場

  陳壽的《三國志》是以曹魏為正統,而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卻延續「擁劉反曹」的傾向,表明他心中對正統的封建觀念;在敵我的立場明確後,是非善惡就很容易分辨。在羅貫中巧筆的揮灑下,曹操便成為首位犧牲者,他筆下的曹操是一個詭詐多變的亂世奸雄,自小即滿懷心機、詭計多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是他的人生哲學,個性多疑善妒,堪稱反派人物的典範。

  羅貫中極出色地塑造出這一位性格鮮明、血肉飽滿的曹操,讓人不疑有他,多年以來,曹操奸詐的「大白臉」形象深入人心。如此抹黑曹操只為了襯托出劉備仁慈英明的「真命天子」形象,羅貫中精心刻劃劉備賢明仁慈的品格,不僅和結拜兄弟禍福同當,對部屬也以誠相待,即使危難之時,也不願拋棄拖累行軍的老百姓,那種「吾寧死,不為不仁之事」的處事原則,成功地塑造出群眾心中明主的典範。但歷史上的曹操真是奸雄嗎?劉備真是賢君嗎?都不盡然,作者壁壘分明的設計只是要加強正邪對立罷了。我們可以發現在曹操陣營中壞人多、好人少;而劉備陣中幾乎皆是好人,這種黑白分明的寫法,也較容易獲得讀者的認同。

  另一組對比即是周瑜和諸葛亮。宋朝蘇軾筆下的周瑜,是個風流儒雅的名將,〈赤壁懷古〉中提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一副英姿勃勃的模樣。周瑜是孫吳存亡的關鍵人物,當時孫吳面對曹軍南下,主戰派和主和派相爭不下,是戰是和全靠周公瑾決定。而他選擇為君主打江山,並在赤壁之戰中,指揮吳軍以寡擊眾,大敗曹操,使孫吳得以稱霸江東,實在是位了不起的將領。

  但作者選擇以他來襯托諸葛亮,在兩軍聯合抗曹期間,故事主線在鋪陳赤壁之戰的始末,副線即圍繞在兩人的鬥智情節。而孔明往往神機妙算,技高一籌,使得心高氣傲的周瑜嚥不下這口氣,最後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這樣的安排雖然增加小說的戲劇性和趣味性,但卻完全是虛構的,周瑜雖然英年早逝,可並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這種寫法似乎委屈了這位東吳大都督。


戰 事

  除了成功的人物塑造外,《三國演義》更善於描寫戰爭,各種大小戰役,作者都能依據當時的人物、戰力、處境的不同,而創造出不同的戰略,呈現不同的風格。

  舉例來說,同樣使用火攻,官渡之戰中,曹操火燒袁紹的糧倉;而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巧借東風,和周瑜聯手毀了曹軍的戰船;彝陵之戰,吳軍則以逸待勞,火燒蜀軍兵營。燒的對象和方法各有特色,毫無雷同,難怪明清以來的張獻忠、李自成等人均視《三國演義》為軍事錦囊。

  在《三國演義 》裡的大小戰役,以赤壁之戰最具代表性。赤壁之戰是決定三國鼎立的重要一役,《三國演義》把戰事渲染得波瀾起伏,精彩萬分,故事從曹操大軍南下開始,諸葛亮赴江東舌戰群儒,促使劉備和孫吳結盟。中經蔣幹中計、孔明用奇謀草船借箭、黃蓋獻密計受刑、闞澤密詐降、龐統獻連環計等,一直寫到孔明借東風、周瑜火燒曹軍戰船,乃至曹操兵敗逃亡華容道
……,一連八回,將敵對雙方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情形,發揮得淋漓盡致,可視為古今描寫戰役的小說範本。


結 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歷史的巨流不斷向前推進,足見《三國演義》的影響力是如此巨大、深遠,人們閱讀它 ,不僅可以得到高度的藝術享受,還可獲得歷史、軍事、生活的知識,儘管自羅貫中以後,歷史小說開始大量興起,從《開闢演義》至《清宮演義》共有幾十部,卻無一能和《三國演義》相比,所以說《三國演義》是中國最有成就的長篇歷史小說,實在當之無愧。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