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正史研析 演義評比 三國文學 龍崗閒話 草堂語錄 石櫃藏書 煮酒精華 千里網騎

具有前瞻的眼光、恢宏的氣度的遼太宗耶律德光,在漢人的謀略規畫家韓延徽的擘畫下,以「趁火打劫」之計,瓦解了後唐李從珂的江山,扶立了後唐的強勢藩鎮石敬瑭為「兒皇帝」(後晉),並漁翁得利,接收了幽雲十六州的大片土地。 「趁火打劫」之計的成功,為契丹奠定了立國三百年的堅實基礎,也使得原本小國林立的「五代十國」,注定了它是大唐的「尾巴」的命運。

開國者──大包容力

  翁桂香(遠流總務課主任,以下簡稱「」):契丹(遼)的崛起,關鍵在於耶律阿保機、耶律德光父子,及述律太后、政事令韓延徽所共同營造出的一種擋不住的新銳形象。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只要出現他們這樣的鑽石陣容,加上開闊的眼光、胸襟、和彼此間的惺惺相惜,就注定他們會成為開國者。

  心理學家指出,一個人性格的形成,最關鍵的是來自年幼時期父母親形象對他的影響。李白特異的出生、成長背景:胡人血統、缺乏家教與親情、自由奔放的詩人特質,加上放縱於酒,應是李白的藝術家性格養成的因素。

   張盟(前博客來網路書店行銷經理,以下簡稱「」):的確,這一組人,處處流露出非常迷人的特質,其中最凸顯的特質是「大包容力」。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努力學習、接收漢族文化,建孔廟、佛寺、道觀,大量延用漢人擔任要職;耶律德光更是「全盤漢化」,自己也穿上漢服、讀漢書、練毛筆字……他們的大包容力,融合了兩大民族的長處,使自己茁壯;他們善用別人的文化、別人的人才,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翁:因避亂而亡入契丹的韓延徽,死心塌地為契丹打天下,可說是南朝人才流失的致命傷。

  張:「大包容力」還包括對人才推心置腹、用人不疑的寬闊胸襟。韓延徽亡入契丹,久了因為想家,不告而別返回晉陽,想留在故土報效家國,但對後唐的政局、人心十分失望,不得已回到契丹。契丹不以他「叛逃」,反而更加器重他,韓延徽念茲在茲要報這種知遇之恩,因而獻出了那改寫歷史的「趁火打劫」之計。

小朝廷──氣量狹小

  翁:相較於契丹,後唐末帝李從珂是一組高反差的對比。後唐是一個氣量狹小的朝廷,韓延徽、馮道不能用;掌權的是一群顢頇之輩,與李從珂的懦弱無能、嚴重自閉症相輝映。歸根究底,朝廷的格局如此狹小,與李從珂的性格、能力、好惡等息息相關!

  張:李從珂的用人之道,真是荒謬透頂。大臣們七嘴八舌地推薦宰相,他毫無主見,便把被推薦者的名字寫在紙上,投入琉璃罐,焚香祝禱,第二天用筷子挾出紙條,第一個被挾出的盧文紀,是個低能者,卻被賦予重任。

  難怪朝綱混亂、國庫空虛、民怨沸騰,李從珂面對四面八方湧來的壞消息,一概束手無策,只好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打獵、喝酒、看戲,來寄託他的苦悶與恐慌。 身為國家領導人,解決危機的招式不外兩種,一是酗酒罵人,一是一頭栽進張皇后的懷裡痛哭,發洩悲情,這樣的國家,不亡才怪!

  翁:李從珂傳承了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勗的家風──遊戲人間的性格。李存勗喜愛角力(角觝),曾跟刺史王賢比角力,說:「爾能勝我,與爾一鎮」,把國家重器當做遊戲賭博的工具。他還喜好俳優、能知音律,自號藝名「李天下」,親自粉墨登場,娛樂宮中。

  有一次,他寵愛的一名伶人周匝,失而復得,周匝向他求情,說自己得以不死,全係其他二位伶人相救之故,李存勗因此封那二位伶人為刺史。李從珂以養子身分篡位,他的宮廷生活,與李存勗一樣,充滿歌舞戲曲,李從珂的張皇后更是以娛樂治國,每當他被軍國大事搞得六神無主時,張皇后就用歌舞替他排解國難。有一次,一份極機密的《遺契丹書》被宮女偷走,遍尋不著,張皇后安慰他說,「陛下不必為這小事操心!」還要他高興地迎接專為他的生日而設的「千春節」大宴。

  皇帝無能、皇后無知、大臣無心、後唐無望。

女強人──當機斷腕

  張:張皇后的眼界、能力,與契丹的述律太后又是強烈對比。耶律阿保機暴亡時,述律太后立即把難以節制的將領殺了,控制全局;她想立次子耶律德光繼位,但有違「立長不立次」的傳統,於是命長子、次子立於帳前,讓將領們靠邊站,各自選擇擁立的人選,結果將領們都選了耶律德光;有一次,在一個大臣的質疑和威脅之下,她果斷地自行砍去了一隻手腕,「烈女斷腕」的震撼力,當場化解了危機。在重大事件上,她展現出驚人的睿智和魄力,是個不折不扣的女強人! 翁:從企業競爭的角度來看,「契丹公司」是朝氣勃發的新銳公司,「後唐公司」則是個債務累累、瀕臨破產的爛攤子,兩大公司一交鋒,勝負立判。

  韓延徽正是利用後唐的腐敗,來實施其計,他第一步使用離間計,到處散播石敬瑭即將造反的謠言。謠言是亂世毒藥,一帖見效。石敬瑭、李從珂在謠言的攪和下,薄弱的互信基礎瞬間摧毀,猜疑乍起,把石敬瑭推向造反的路。 這就是搧風點火,為契丹製造打劫的機會。

  翁:歷史上提起石敬瑭,多著墨於他當「兒皇帝」的謙卑、屈辱。石敬瑭雖是老粗,帶兵卻有一套。一名店婦向他告狀說:一位軍士的馬吃了她的麥子,軍士極力否認,雙方各執一詞,石敬瑭當機立斷,當場殺馬查驗,真相大白。他頗有果斷的作風,帶兵也寬厚仁愛,加上一位得力的謀士桑維翰替他出謀畫策,使他一步步的背離後唐,投靠契丹。

領導者──無知無能

  張:李從珂的軟弱與自卑,正是謠言的溫床,把好好的一個妹婿石敬瑭,推向了極端。

  李從珂的軟弱與自卑,正是謠言的溫床,把好好的一個妹婿石敬瑭,推向了極端。

  翁:後唐朝廷雖然昏庸,仍有少數像李崧、呂琦這樣想力挽狂瀾的孤臣。他們早就看出石敬瑭心懷異志,必結契丹為援,乃說服李從珂與契丹言和、每年厚贈契丹錢幣禮物,沒想到寫好的《遺契丹書》竟被宮女偷走,很快便傳到石敬瑭手上;呂、李二人奏請執行和親政策,李從珂欣喜採納,回到後宮,張皇后聽說要嫁女兒和親,勃然大怒,李從珂便回過頭來把呂、李痛罵一頓。

  後唐原本可以先發制人,斷了石敬瑭暗通契丹的後路,卻因領導者不知好歹、不辨菽麥,而錯失良機!

點火者──洞若觀火

  張:本末倒置、緩事急辦,是一般無能者的通病。李從珂放著急事不辦,反而去籠絡那些心懷異志的將領,像獨霸一方的趙德鈞、趙延壽父子。諷刺的是,趙延壽在轉眼之間,就把李從珂賞賜的稀世之寶夜明珠,暗中轉送給韓延徽,拜託他在契丹皇帝面前為趙延壽美言。

  翁:忠誠是無價的,不能用籠絡、收買、交換;要像耶律德光、述律太后對對韓延徽那樣,發自內心的赤誠和尊敬,對方就會死忠。耶律德光與述律太后都很關切何時「南下」,韓延徽說要幾個月以後,他們便照辦;說「秋天」,就是秋天;後來又說要提早,便提早了。幾乎是「言聽計從」,完全尊重專業經理人的研判和修正。

  張:就「趁火打劫」之計的運用來說,很像鷸蚌相持,漁翁得利。就是挑起李從珂、石敬瑭的內鬥,造成相持不下的局面,契丹適時出現,坐收漁翁之利。趁火打劫,關鍵在於「火」,也就是亂,韓延徽並不是被動的等待,而是積極介入,搧風點火。小說裡頭,諜影重重,不是行刺,就是散播謠言、偷取重要情報;是一批點火者。

  翁:韓延徽不只搧風點火,還對大局洞若觀火,他研判,李從珂與石敬瑭之爭,未見分曉之前,後唐各地藩鎮必將閉城自保,觀望不前。一旦契丹出兵,各地藩鎮必不願和契丹衝突而折損戰力,換句話說,契丹入侵,只要不直接攻城,就事不關己。也因此,契丹舉兵南下,如入無人之境。

魏徵──你在哪裡?

  張:後唐將領張敬達在晉陽城包圍石敬瑭時,原本處於相對優勢,但他知道:必須趁契丹舉兵南下前,把晉陽城攻下,因此屢次請求朝廷增兵,卻都石沉大海;關鍵時刻,據守虎北口的守將叛降石敬瑭,形勢為之逆轉。

  李從珂被群臣趕鴨子上架──御駕親征,他同時派大臣去監督援軍開拔。派去的大臣,先搜刮再說;奉命救援的將領,率軍沿路奸淫擄掠。大家都知道這些令人痛心疾首的惡行,只有李從珂被瞞在鼓裡。

翁:李從珂率大軍渡過黃河,問群臣:下一步該怎麼走,群臣無言。李從珂說:「當年太宗皇帝每次御前會議,大臣無不暢所欲言,朕欲效法太宗行事,而朝廷之上竟無魏徵乎?」這麼一講,還是沒有臣子說話,大家心裡明白 :不是沒有人想學魏徵,而是李從珂根本不是唐太宗。即使真有魏徵,也被李從珂糟蹋了! 一個無知、無能的人當領導者、管理者,真是一種禍害!

張:李從珂的詔書如雪片般滿天飛,各路援救張敬達的大軍卻都按兵不動。被圍的張敬達到了生死關頭,下令突圍,這時候李從珂身邊一位將軍自告奮勇要率軍衝入圍城,與張敬達裡應外合,可惜最後一線希望也被李從珂否決了,孤臣的努力,抵不過皇帝的揮霍、放棄。

翁:在兩大集團的對抗中,落敗的一方,一定是由許多的錯誤和無知所累積而成的結果,契丹與後唐的對抗,也是如此。

「趁」機──亂中取勝

張:韓延徽這個改寫歷史的策略規畫家,一直為他選擇了效命契丹而心懷愧疚。石敬瑭滅唐立晉後,派馮道代表後晉去契丹呈獻幽雲十六州的圖籍,正式割讓十六州土地予契丹。馮道見了韓延徽,兩個老朋友都老了,彼此摸摸鬍子,心境百味雜陳。韓延徽說:所幸我們都為國家做點好事。馮道心裡一愣:我割地而來,算什麼好事?韓延徽說:十六州割讓契丹,才能避開戰亂,安居樂業……這一幕給我們很大的省思:從當權者來看,割讓是屈辱;從斯土斯民來看,割讓、政權的轉移,反而是福非禍。

翁:就像馮道所說:他自己「一邊是壞人,一邊是好人」、「難免遺臭萬年」;韓延徽則安慰他說:「如果說遺臭萬年,首先是我,然後才是你。但是,總有一天人們會明白……」

張:讀《趁火打劫》,真的是讓人明白「物必自腐,而後蟲生」的道理,如果後唐朝廷不腐敗,契丹就很難有可趁之機了。

翁:我們也可以明白馮道、韓延徽備受煎熬的心境,他們無可如何之遇,是歷史悲劇下的宿命。即使韓延徽有機會為後唐效忠,不過是消耗智慧,延長亂局而已;在那個不忠的時代,他的抉擇,不容於當代,但在後世卻呈現了他的光和熱。

張:遼、金、元、清等幾個朝代,其開國者都運用了「趁火打劫」的策略,乘亂而起,亂中取勝。顯然這是被廣為運用的一條大計。

翁:現代商場競爭中,也普遍使用了這個概念,像在不景氣的衝擊、金融風暴、股市崩盤 、產業革命或淘汰競爭中,怎樣立於不敗之地 ,甚至趁機擴充、購併、占有市場,本質上都是趁火打劫。在亂中造機,從亂中取勝,已是競爭中的常態。這也是歷史帶給現代的啟示。

(本次對談內容取自《趁火打劫》,實學社出版,遠流發行)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