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研析

首頁 演義評比 三國文學 龍崗閒話 大河對談 草堂語錄 石櫃藏書 煮酒精華 千里網騎

1.諸葛孔明是在何時當劉備的部下?

諸葛孔明在〈前出師表〉中提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閒,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根據斐松之的註解:「臣松之案:劉備以建安十三年敗,遣亮使吳,亮以建興五年抗表北伐,自傾覆至此整二十年。然則備始與亮相遇,在敗軍之前一年時也。」也就是說,諸葛孔明是在建安十二年﹝西元207年﹞成為劉備的部下。

註:赤壁之戰是發生在隔一年﹝建安13年﹞冬天。

2.諸葛孔明為何遺命死後葬在定軍山?

隆中山,定軍山  資料來源:【2000/05/09/聯合報 副刊】                                            作者:沈奇

城主註:諸葛孔明為何遺命死後葬在定軍山?這恐怕只有諸葛先生才會知道。本篇作者為這個謎題提出他個人獨特又有趣的看法﹝英明神武的諸葛先生也會思念故鄉?真是令人溫馨又感懷。﹞各位不妨參考參考。

出襄陽城西去二十餘里,便進入隆中地界。藍天白雲下,一抹平平的山崗聳起,雖不甚高,但在平川還是頗有點氣勢,這便是隆中山了。一條細沙小路彎彎地沒了進去,兩邊幾許村落,住著人家;荷塘、秧田、柳林、紅土、青瓦、藍煙,加之夜來小雨,洗得滿眼青碧,便覺得那各種的綠和藍,都潤潤地如水墨畫一般。進去二、三里,路道漸狹,被山崗夾住,幽幽的,走不上幾步,便覺山生清氣,水泛靈光,鬱鬱蔥蔥之中隱隱透著一派大氣底蘊,令人想像其中真是有高人醉臥,大夢未覺呢。一路秀木繁蔭,野芳幽香,幾聲鳥啼,下一小坡,突然亮開一個山灣,不覺已至隆中,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趣。同行友人皆暗自稱奇,在欣欣的微笑裡安置著一個讚嘆,而我,卻為突然湧起的一種鄉情所惶惑,總感到眼中場景風物怎麼如此熟悉?是因為我的故鄉勉縣和這襄陽地界同屬一個漢江,人情風物都受了那清清秀秀的漢江水的滋潤而使自己感動?還是我的老毛病──被心理學家稱之為「先視感」的老毛病又犯了?總之,越是向裡走去,越是強烈地感到這地方我是來過,而且,是從很小很小的時候就來過的呢!

我當然是第一次來隆中,「三顧堂」的高雅,「武侯祠」的雄渾,「草廬亭」的飄逸,「野雲庵」的清幽,「抱膝亭」、「梁父岩」……一路看去,心知是真的沒來過呢。末了,同行幾人在「古隆中」牌坊照完相,我獨自轉到「躬耕田」對著半塘荷花,幾畦菜地和四圍山川發起痴來。是的,這地方我確實沒來過,可又確實覺著這麼熟悉,這麼親切。當然不是這建築,這文物,這千百年萃集的遷客騷人之詞、章、字、畫,和這已經現代化了的小賣部、冷飲店……我是說這山形,這地貌,這一灣清溪,幾畝荷塘,竹籬圍就的茅舍,松蔭潑灑的短崗……真的,這諸葛亮寓居躬耕,度過他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的隆中,怎麼就同我的老家陝西勉縣定軍山下他葬身安息的地方如此相像呢?

定軍山下諸葛墓趕「清明會」

記得兒時,每至清明,我總要扯著大人帶自己去定軍山下的諸葛墓趕「清明會」。涉過漢江,也是這麼一條細沙小路彎彎地沒向山前。一路之上,也是這水墨畫一般的村舍田園。三、五里後,同樣經過一條林蔭夾道,下一小坡,來到一灣平川,背依短崗,周繞清溪,幽幽的一個所在,便是聞名天下的諸葛亮墓地了。每年清明,十里百里的老鄉都要攜老帶幼趕來這裡給諸葛亮燒香,許下各樣的心願,發一番思古之幽情。我們這些小孩,則樂於聽大人講幾段諸葛亮鬥曹操的「古經」砣,說一番諸葛亮擺下七十二假墳,死治司馬懿,真墳卻隱在定軍山腳下的掌故,便覺著作勉縣人之偉大,竟有這樣一位神人肯安息在我們的土地下而想入非非呢!然而自豪之後,又常常獨自思量,孔明先生幹嘛非得埋在這裡呢?是的,這裡山好水好人好情好,可畢竟不是大地方。地僻人稀,除了一年一度的清明會,平時連個香火也沒有呢。難道真是為著節儉,為著隱避,為著戰事匆促回不了蜀都,為著出師未捷愧對先主,為著千百年來為世人所稱道的那種高風亮節?兒時的我和成年後的我,總是不願認這個理,於是心裡便拳拳地揣著一個疑惑。

此時,身在隆中,遙想定軍山,恍惚之間,似有所悟。漸漸地,這千古之謎竟在我心中融融地化解開來。 於是我想像諸葛當年,擁弱兵老將至沔水砬。軍務之暇,坐著木輪車,搖著鵝毛扇,沿定軍山且行且看,忽覺眼中景物似曾相識,甚是親切,心為之一動──這不是隆中嗎?於是記憶的門大開,那躬耕苦讀的場景,那躊躇滿志的歲月,那三顧茅廬的情意,那三分天下的闊論……剎那間,作風雲般湧集老人心頭。萬感千慨,一行老淚裡閃出一個清亮亮的念頭:隆中是回不去了,我就安息在這酷似隆中的定軍山下吧……

「遺命葬軍山」新解

人的情感就是這樣的古怪,又是這樣的順理成章。不是瞎自揣度,一千多年前的諸葛先生是真的愛上了我的故鄉,打心底裡選上了那塊「風水寶地」呢!為什麼?就因為它太像隆中,因為他永遠忘不了他的隆中──十年躬耕,從十七歲到二十七歲,他在這樣美麗幽靜的山灣裡度過了他最美好的青春年華。於是他愛青的山,綠的水;愛蓮花,愛柳煙;愛柏之蒼蒼,松之鬱鬱。縱是以後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天下大事戎馬倥傯,千里萬里,也總時時掛牽著那印滿青春足跡的隆中山下。「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誰曾想到,六出祁山,雄風不減當年的老臣,竟還在萬馬軍中悄悄地揣著一顆童稚之心!?這被國人崇敬為足智多謀之象徵的諸葛老人,「遺命葬軍山」一舉卻遠非為智為謀,為一心想著高風亮節當個「完人」,而實實在在只是為著一片真摰的情感,一個回歸故里的夢喲!

想到這裡,我不由竊竊地自得起來,思量我實在是獨闢幽徑,解開了一個千古之謎呢。忽而又覺不妥,諸葛一生謹慎,鞠躬盡瘁,為百世忠臣之楷模,豈能在這等大節上一時糊塗,動起兒女之情了?我如此瞎猜,豈不是褻瀆聖賢?何況隆中與定軍皆幾經滄桑,今非昔比,當年的山川風貌何以見得相像?縱說山皆有氣,水皆有神,水山地貌有形似和神似之分,概因其氣蘊所致而風雨難以剝蝕,人事難以更改,但這個中情由,又如何向人解說得清呢?

惶惑中踏上歸途,已是爽風送晚,斜陽映月之時,美景良辰惹遐想,我忍不住又與同行老友 Z 君說起先前的想法,老友笑言:「人之情感,古今一理,偉人斯然,常人斯然,本無可怪之處,而世人多善心,史家多飾筆,硬給聖賢之士亂抹脂粉,塑為完人、神人,到底卻將一個活潑潑的人生僵成一具偶像,豈不冤枉。想人的一生,再多滄桑變化,總還是青春難忘,故鄉難忘,有如初戀。諸葛先生縱是運籌帷幄的風雲老臣,人之常情,心底波瀾豈是泯滅得了的?由此理推出,你這頗具浪漫色彩的『遺命葬軍山』新解,雖犯著個以現代人心理度古人肺腑的忌諱,卻也實實解得新奇,解得感人,算得個大大的新發現呢!」

一番妙語,說得心癢,我不禁又竊竊地自得起來。一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悠然之間,恍若又回到漢江上游、定軍山下,回到故鄉的溫存和童年的夢幻中去了……

:老家常將「說故事」說成「說古經」

        勉縣,原為沔縣,取漢江上游沔水為名。

3.三國名人的年齡大小比較
時間基準:建安13年﹝西元208年﹞赤壁之戰時
當時年齡:

曹操:54

劉備:48

孫權:27

司馬懿:30

諸葛亮:28

周瑜:34

張遼:40

龐統:30

魯肅:37

荀彧:46

姜維:7

呂蒙:31

曹仁:41

馬謖:19

張昭:53

鍾會:(-17)

馬超:33

諸葛瑾:35

鄧艾:12

法正:33

陸遜:26

城主曰:
諸位看了是不是嚇一跳?原來三國演義中滿臉鬍子的孫權竟然那麼幼齒。至於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等人當時的年紀,皆因為正史資料不足,所以恐怕沒人知道。郭嘉死於前一年﹝西元207﹞,卒年38。各位可以了解為什麼曹操一直懊惱郭嘉死得太早,因為足智多謀的郭嘉死後隔年,曹操就在赤壁被燒得灰頭土臉。也就是說,如果郭嘉多活幾年,赤壁之戰也許會逆轉,三國時代很早就會結束? 諸葛孔明比司馬懿年輕約二歲,可惜卻比司馬懿早死,如果情況顛倒,三國的局勢恐怕會大大不同。這讓我想起某壽險公司的著名廣告詞「活得愈久,領得愈多。」司馬懿的才智不見得優於孔明,不過他撐得久;德川家康最後會稱霸於日本,也是因為他比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等人活得久。講了這麼多,無非想告訴諸位要多多保養身體。
 

4.何謂八陣圖?
   
 
資料來源:節錄自「蜀漢風雲人物」                                                                                作者:惜秋

諸葛亮兵學上的最大貢獻,奠過於八陣圖的改進,是根據兵法推演而成的。武侯自己曾得意地說:「八陣既成,自今行師,應不覆敗矣。」﹝見水經注﹞八陣圖是怎樣的布置?雖有若干記載,但語焉不詳,已無介紹之必要。大體上說,這是防禦敵人的進攻,使其迷亂,不知進退的一種平地防禦措施,但亦可以此陣法進攻敵人。根據玉海的記載,八陣圖共有三處:「在夔州者,六十有四,方陣法也。在彌牟鎮﹝在新都附近的新都境內﹞者,百二十有八,當頭陣法也,在棋盤市﹝漢中定軍山附近﹞者二百五十有六,下營陣法也。」賞際上在西縣亦有八陣圖﹝興元縣志﹞,則八陣圖實共有四。此外,武侯出斜谷,駐兵五丈原,以兵少,僅用六數,在陝西盩厔司竹園,唐杜牧曾見其遺壘,是另有半個八陣圖了。史稱司馬懿領魏軍步騎四十萬,但不敢與蜀軍決戰,所謂畏蜀如虎是也。八陣之用,後世曾用以克敵而見效者,如晉馬隆依八陣圖作偏廂軍﹝見晉書﹞以克涼州。後魏刁雍採諸葛亮八陣之法,以禦柔然之犯塞﹝見通典﹞等是。對八陣圖最有研究而加以活用者,應推唐初常勝將軍李靖,他是用六花陣對敵的。太宗問他:「卿所用六花陣法出何術?」李靖回答說:「臣所本諸葛亮八陣法也。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古制如此,臣為圖因之;故外畫
之方,內環一,作畫之圓,是成六花,俗所稱耳。」太宗曰:「外圓內方,何謂也?」靖曰:「方生於正,圓生於奇,方所以規其步,圓所以規其旋,足以步數定於地,行綴定於天,步定綴齋則變化不亂,八陣為六,武侯之舊法也。」太宗曰:「卿六花陣畫地幾何?」曰:「大閱地方千二百步者,其義升陣各占地四百步,分為東西兩廂,需地一千二百步,為教戰之所。臣掌教士三萬,每陣五千人、以其一為營法,五為方圓曲直之形,每陣五變,凡二十五變而止。」太宗問曰:「陣數有幾,中心零者,大將握之,四面八向,皆取準焉。陣間容陣,隊間容隊,以前為後,以後為前,進無速奔,退無遽走,四頭八尾,觸處為首,敵衝其中,兩頭皆救,數起於五而終於八,何謂也?」靖曰:「諸葛亮以石縱橫,布為八行方陣之法,即此意也。」﹝李衛公兵法問對﹞由此,可知李靖之所以能為常勝將軍,六花陣即為其取勝之道。作者深疑武侯在盩厔所遺之六陣殘壘,即李靖六花陣之所取法。按孫子兵法,已有六十四陣,竇憲曾以八陣擊匈奴,足證武侯之前,已有八陣,但未必有圖。史稱武侯「據兵法推衍為八陣圖」,則八陣古已有之,但推衍可成圖者,則為武侯所發明。八陣在軍事上已著有戰績,而李靖加以變化成六花陣,遂成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之常勝將軍,完成唐初統一中國、克服四夷之大勳業。由李靖與太宗之問答,可知六花陣即由八陣圖衍化而來,武侯在我國兵學方面地位之高,由此可知。又太宗與李靖之問答中,李靖云:「臣前進黃帝太公二陣圖,並司馬法、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意」。﹝見通典﹞由此可知武侯奇正攻守之法,並為後世兵家所重,武侯之兵學,在我國兵學史上有其承先啟後之地位。武侯對兵學,有精確的理論,有實戰的成績,陳壽所謂「奇謀為短」,乃魏晉人之偏見,益可瞭然了。陳壽又云:「亮性長於巧思」,曾發明連弩矢,發明木牛流馬,以利軍運,雖是偏見,亦不能淹沒史實。   

5.孫權論周瑜、魯肅、呂蒙
孫權曾經和陸遜評論周瑜、魯肅、呂蒙三人。孫權說:「公謹(周瑜)雄才英氣,膽識計略遠超過一般人,才能打敗曹操,開拓了荊州,智慮深謀難有接替他的人,祇有您(陸遜)能繼續他的功業。公瑾當年邀子敬(魯肅)到東方來,介紹給我,我和他作私人談話,就提到大方略和帝王的事業,這是第一件快意事。以後曹操因為打敗劉琮,勢力增加,誇大地帶幾十萬水陸軍攻來,我問每一位將領,徵求意見,卻沒有滿意的答覆,以至於子布(張昭)、文表,也都說該派代表歡迎曹操。惟有子敬反對大家的意見,勸我快找公瑾,付給大任,迎擊曹操,這是第二件快意事,而且他決定計策,這比張(張儀)、蘇(蘇秦)高明;以後,雖然勸我借給玄德土地,是他一件短處,然而還不能損壞兩種長處。古代周公不求完備的人,所以我也忘記他的短而重他的長處,常常把他比作鄧禹。還有,子明(呂蒙)年輕時,我祇覺得他不怕煩難,勇敢有決斷而已,等到年長時,學問非常好,計策出奇,可以列在公瑾下面,祇是議論比不上公瑾的透澈明白。對付關羽,比子敬的計謀高,子敬答我的信說:「帝王興起,都有該剪除的人,關羽不必怕。」這是子敬不能作到,表面上說大話,我也原諒他,不願多責備。可是他管軍隊,紮營沒錯失,出令禁止的事,部下都能辦到,作到路不拾遺,方法也不錯了。」陳壽評論說:「曹操把持漢朝的地位,假借皇上的名義、掃除英雄
豪傑,憑著佔領荊州的強大力量,要征服東方的孫權,當時參加意見的人都猶豫了,祇有周瑜、魯肅有明白的分析和建議,超乎眾人見解以上,真是奇才呀。呂蒙勇敢又有智謀果斷,了解軍計,騙了郝普,捉到關羽,是最奇妙的表現。起初雖然輕浮亂殺人,結果卻能克制自已,有國士的大量,豈止是個武將呢!
 

回首頁